《萌芽》60 周年

我上学的那个年代,是各种学生杂志和文学读物最黄金的年代。

那个时候,和我们抢夺视觉焦点与生活闲暇的东西并不多,社交应用,智能手机,网络游戏,全都没有。感觉提升情操就靠两样东西,电台和杂志。

杂志也是分等级的,尤其是文学类。各种课堂内外少女最爱虽然占领了大众市场,但《萌芽》与《收获》也不缺受众。这两者就像 QQ 和 MSN 一样,用 MSN 的都觉得自己很高端,用 QQ 的都觉得 MSN 很装逼。

和网络版故事不一样的是,作为 MSN 的《萌芽》,后来不但没有死,反而还逆袭了。一场 “新概念作文” 大赛,让《萌芽》完全变成了人手一本的杂志。家长想不到文章写得好,还能保送进大学。学生想不到,原来文章还可以这么写。关键是你写早恋写叛逆批评学校批评教育制度,你居然还能获奖,还有大学直接录取你,还有无数的外校男女仰慕你,在获奖的那一个月,你比 BigBang 还火。《萌芽》成为了街刊,大家像追剧一样追《萌芽》,追那些作者。

我,就是其中的一个。当然我是被追的那个。

在 “新概念” 之前,我也发表过不少文章,成了一个初级网红。每天傍晚,我都会轻轻掠过学校门卫室。大爷总是喊住我,说,韩寒,有你的信。那个时候流行交笔友,信多意味着社交广。同学们看到我每次都捧着十几封信往外走,都无比羡慕。这些不都是笔友信,而是那个年代,在学生杂志上发表完文章,作者姓名后面跟着的还有你的学校班级。甚至有些杂志还会刊登作者照片。这简直是相亲节目 1.0 模式。

我确切记得,我来信增长的一个大节点是某少女杂志刊登了我的照片。当时我给了他们一张非常潮的照片,在其他男作者都立正稍息笑的时刻,我的照片是忧郁的一张侧脸。我一下子收到了上百封信,大意就是希望我走出内心的阴霾,成为一个阳光男孩。后来我又给了杂志一张展开双臂迎风飞扬的照片。同时期的男作者们只是进化到了站在一个旅游景点前立正稍息笑。瞬间我又收到了好几百封信,大意就是,看到你快乐了,我也很快乐,很高兴你能走出阴影,此刻的你,让我想起了一首非常流行的新歌,谢东的《笑脸》。

这可能是国内最早的养成类体验了。

“新概念” 一等奖后,我收到了几十麻袋的信。确切说,是数万封。

在信中,大家纷纷表示,虽然没太看明白你写的啥意思,但写得真好,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。比如那篇《求医》,没弄明白你要表达个啥,但看完浑身真的很痒。

还有很多约稿信。我一下从乙方变成了甲方。

再后来,我离开了学校,很多年过去,赵老师也离开了我们。

在《萌芽》60 周年的时候,我想说,在一个人的生命中,总有一些事物,未必是每时每刻都混在一起,但总是能在不同阶段联系起来。有一些不变的事情陪伴在左右总是特别好的。比如巨鹿路 675 号这个地址。

就在几个月前,我们又回到了那里。居然真的和十几年前没有什么变化。走道上堆满了这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稿子,编辑们正在埋头看稿,胡玮莳,小强,傅星,都几乎是原来的模样。他们不老的吗?我觉得很奇怪,抑或是在走上那旋转楼梯的时候,我穿越了时间的旋涡?

回头一看镜子里的自己,嗯,很正常,因为我也没有老,还是那么潇洒。

我走近了这栋法租界里大宅的后院,说,哇,在这里办公真好。能买下来就好了。

朋友提醒我,十几年前,我第一次来到这里,说了一样的话。

看来十多年过去了,我的审美没有什么变化。

我走上楼,站在几万封新概念作文比赛的来稿边,恍若隔世。我觉得每一封信后面都有一个我少年时那样的人,等着自己的文字闪光。也许现在靠留言和弹幕,你都能在网络上驰骋风云,但也总有这么一些人,希望自己构建的文学世界,有一天被别人看到。

同事们看着我扶着旋转楼梯发呆,纷纷说唱两句吧。我就哼着歌走了上来:

谁没有一些,刻骨铭心事,谁能预计后果
谁没有一些,旧恨心魔,一点点无心错
谁没有一些,得不到的梦,谁人负你负我多
谁愿意解释,为了什么,一笑已风云过。

95 后的实习生问我,这是首什么歌。

我说,《笑看风云》。

她们问:原唱是谁啊?

我一笑,慢慢说道:郑少秋。你们只知道他会演戏,没想到他也唱过歌吧。

她们问:谁?

(本文选自《萌芽》2016.7 月 NO.661 期)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